时间:2023-05-16 21:32:28 | 浏览:131
“天上彩虹,人间长虹。”在中老年人的回忆里,国产家电品牌“长虹”曾伴随他们走过漫长的岁月。
长虹曾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者,上世纪末,每个老百姓都希望能够购买一两件长虹牌子的家电——尤其是作为它招牌商品的电视。然而如今,这个老牌品牌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
根据奥维云网(全球家电数据权威网站)的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电视出货量前十名的品牌中,中国品牌有3个,分别为TCL、海信和小米,其间并未见长虹的踪影。
此外,在前几年,更是传出了长虹因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卖掉自家总部大楼的消息。
从国产家电品牌的老大哥,到贱卖大楼以求自保的落魄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长虹的地位发生天差地别的变化?
长虹的历史极为悠久,最早可溯源到上世纪50年代。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欢笑,但是毕竟刚经历炮火的洗礼和惨重的死伤,举国遍地百废待兴。
为了恢复社会发展,提高经济水平,中国决定从废墟中重建。1951年,中财委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建设国家工业化体系,在苏联的协助下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奠定我国的工业化基础。
这些重点项目中,有一个叫做“长虹机器厂”的国营工厂,它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械火控雷达制造基地,颇受重视,同时也是长虹电器的前身。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稳固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后,国家便着手进一步发展经济,因此出台了一系列利好产业创新的政策。
这时,一群曾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退伍军人看中了这个大好的创业机会,他们集结在一起,决定为了国家的自主产业建设添一份力。
1958年,长虹公司在四川绵阳成立。
最初,长虹公司的产品生产重心仍旧放在军工用品上。
后来,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长虹的高层领导看到了百姓对于家电的需求,更改部署战略布局,长虹逐渐从军工企业变为了军民结合的生产加工企业。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变得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前,收音机是国内最为普及的娱乐电器,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百姓通过播音员们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想象周遭的世界,难免会有所局限。
后来,“电视”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除了声音之外,观众还能看到实时转播的新闻画面和精心制作的影剧镜头,比起收音机,人们显然对电视更为感兴趣。
不过,由于技术和价格,当时的电视大多为黑白电视,且购买的难度也较高。
在那个年代,国内企业虽然也会进行电视的售卖,但主要仍靠进口,导致电视的价格极为昂贵,一般家庭根本买不起。
即使买得起的,也需要拿着电视采购券去百货商店排队购买,而采购券本身就是一票难求,通常一个小工厂只能共同合买一台电视。
虽然电视还没有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但长虹高瞻远瞩地意识到,在未来,国产电视,尤其是彩电,一定会占据家电市场的主流。
于是,长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电视,大力推出自家的电视,并采取了一个极为冒险的决定:降价销售。
于是,在其余厂商还保持原有价格高价售卖的时候,长虹第一时间打响了价格战的枪声,比其他品牌低廉得多的价格让老百姓竞相购入了长虹的电视机。
当各大公司反应过来纷纷效仿时,长虹已经先一步占据了电视市场。
人们用低价购入长虹电视后发现,虽然价格低廉,但长虹电视的质量极高,画面清晰、经久耐用;
同时,解决了电视积压库存问题的长虹凭着售卖电视积攒的良好口碑和巨额盈利,进一步完成了从黑白电视到彩电的技术升级。
1990年,长虹电视赢得了当年国内彩电的销售冠军,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民品牌”,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
1996年,进口家电品